生物医药“洋务运动”CRO迎来大市场潜力巨大 |
编辑:成人版微勃app 字号:大 中 小 |
摘要:生物医药“洋务运动”CRO迎来大市场潜力巨大 |
生意社7月25日讯经历了10年的发展后,中国生物医药CRO(合同研究组织)市场迎来快速增长期。官方智囊人士与CRO从业者几乎形成一个共识:CRO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捷径。
他们预计,通过承接国际医药研发任务这场“洋务运动”,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能力将获得较大改观,中国生物医药国际化亦将借此作为突破口。 “对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和层级提升而言,CRO核心价值在于吸引和培养高端的人才团队,以及为融入国际前沿医药研发所建立的一整套技术及创新系统。”尚华医药研发服务集团财务及投资者关系事务副总裁谢岚说。 她说,CRO为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产业与国际趋势、需求和规则互动、对接、融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有效而快捷的途径。 国内两家最大的CRO公司药明康德与尚华医药已经成功实现海外上市。分析师预计,未来几年,众多CRO公司面临着较好的增长空间,中国CRO市场或将以20%以上的增速持续增长。 “曲线”创新 CRO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在我国则是2000年前后的事情。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但CRO对中国新药创制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已被业界和相关政府方面所关注。 “医药合同研究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说,“可能要以此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逐步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 “非常有远见,我极其同意。”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越博士对此表示。中美冠科是一家在肿瘤药物研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CRO公司,今年刚刚完成2880万美元的融资。 吴越说,由于新药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因此新药研发难度非常大。而通过CRO业务与国外制药巨头进行合作,可以学习各家长处,同时培养大批优秀团队,最终提升国内医药研发创新能力。 随着海外本土新药研发成本持续上升,中国新兴市场吸引力凸显,人才资源充分满足,跨国医药企业正加快步伐将研发任务转移到中国。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想通过CRO业务获得核心技术可能性不大,“因为国外外包过来,还是非核心的东西”,“但是肯定能做大(医药产业)”。“CRO行业发展对中国生物医药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得到国外的核心技术。”谢岚对此表示,“CRO核心价值在于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团队,以及融入国际前沿医药研发所建立的一整套技术及创新系统”。 谢岚认为,国外核心技术并不是唯一的医药产业杀手锏,有了人才和创新系统,并有足够的制度和环境保障其发挥作用,中国完全可以研发出领先全球、并具备相当市场化价值的核心技术。 目前国内CRO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新药早期临床前研发以及临床研究两大方面,主要客户来源于欧美为主的国际市场。据吴越提供的数据,全球医药研究经费约为1000亿美元,临床前研究经费约占40%,临床研究则占60%。 其中,临床前研究约有10%的比例外包,临床研究则有30%比例外包。也就是说,临床前研究CRO市场规模约为40亿美元,而临床研究CRO市场规模为180亿美元。 尽管临床研究的市场规模大于临床前研究,但在国内,临床前研究的CRO公司增长速度快于临床研究的CRO公司。 “从事临床前研究业务的两家公司都在美国上市了,但做临床研究的公司还没一家上市,这个数据很清楚了。”北京凯维斯医药咨询公司总经理谢燕彬说。凯维斯是国内首家中美合资CRO公司,以临床研究为主业。 迅速成长的中国CRO公司逐渐获得跨国制药企业的认可。谢岚透露,最近几年,尚华医药越来越多地承接到跨国医药企业的核心研发任务。 潜力巨大 众多CRO行业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CRO市场在将来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很显然,中国经济的增长意味着全民对医疗、医药的需求增加,中国是更具吸引力的市场。 “市场在这儿,包括研发等很多工作都会到中国来。”谢燕彬说,“随着很多工作转移到中国来,CRO的前景就一定会好,这是很符合逻辑的事情。” 谢岚认为,目前新药研发服务的渗透力还较低,将来5年会有更多核心的业务会从国际大的制药公司外包到CRO,特别是中国的CRO。 谢岚说,很多跨国医药企业对针对亚洲人种多发的的疾病如肝炎、糖尿病等也越来越感兴趣。可以预期,这些跨国医药企业会针对这些疾病投入更多新药研发费用,会有更多研发任务转移到亚洲特别是中国。 此外,国内领先的药企已经开始转向创新药物研发,这将成为CRO市场预期的客户。 “研发外包服务有更多可预见的订单。”谢岚预计,未来几年中国CRO市场增速将在20%以上。 不过中国CRO市场也面临着挑战。 “CRO在中国相对还是新兴行业。与传统服务业不同,它科技含量高,人才要求高,资本投入高。这个行业也需要诸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的政策制度和软环境配套支持。这些方面目前还有一些滞后。”谢岚说。 “很大一个挑战就是CRO公司数量太多了,有时就把市场做烂了。”吴越说。 行业整合是大势所趋,这已成为CRO业界人士的一个共识。谢岚认为,在中国最终可能有三四家规模大、技术能力全、综合素质高的临床前CRO公司,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不过近期内,不少小的CRO公司将会持续存在。一些小CRO公司老板依托昔日跨国医药企业的人脉资源拿到项目,靠着个人关系维持公司运转。 谢燕彬认为,把几个小的CRO公司整合成大的CRO,从纯经济学角度看是很好的方式,但这一合并的过程将会很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小CRO公司老总个人理想的修正,所以具体操作起来“需要人的智慧,人的成熟”。 CRO行业人士也希望国家在财税政策、进出口、包括检验检疫、科技创新政策、人才支持政策方面能够更多为促进CRO行业发展做一些针对性研究。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表示,要发挥中国市场和研发能力的优势,加强国内政策支持,加快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然后往上下游延伸,最终把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
上一条:三棵树药市北豆根|猫爪草|旱半夏|栀子|香附行情 | 下一条:我国去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完成33.3万例 |